第18章、嗣君的态度-《靖明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整肃边镇、厉兵秣马、驻跸宣府、自封镇国,何尝不是如太宗皇帝、宣宗皇帝一般天子守国门?为保大明社稷稳如泰山,百官对皇兄多有谏阻,情理之中。盖因前有土木堡一变,皇兄御极又有虞台岭之败在后,我大明再不敢轻易言战,皇兄大志令百官惊惧,使太后忧心。
    然北方诸族,早晚有不得不南下劫掠甚至妄效前朝图我大明江山之举。想来皇兄也是为子孙谋万世,才矢志不渝,常言兵事。
    如今大明立国已近二百年,一年冷似一年。各地奏报稍作检阅,便是明证。
    皇兄知我大明凛冬已至。不动如山,则终为大雪所没;奋不顾身,方能保基业长青。
    太后在上,今骤知圣意欲以臣侄为孝庙之子、皇兄亲弟,臣侄实不能为。
    臣侄若为大位,不孝生身父母在先,如何能孝太后在后?
    臣侄非懵懂幼子,骨血至亲、十五载养育之恩,如何能弃?
    臣侄若为嗣子御极天下,此不孝之君如何令天下臣民归心?
    今遗诏昭昭,诸臣竟无一人于安陆言及继嗣之事;臣侄愚钝,得见仪注方明太后心意。
    然已至京郊,情势两难,纷争立起。臣侄惶恐,思虑再三,伏乞太后允臣侄浅见:
    御极后,臣侄以一子继为皇兄之子,太后与皇嫂亲养之,则不单孝庙,皇兄亦得后人奉祀血食。
    果如毛澄之言,臣侄继为孝庙之子,孝庙子嗣不绝,然皇兄子嗣何人?诸位阁臣蒙皇兄托付后事却令皇兄绝嗣,何以言忠?
    臣侄之请,若太后不允,则请夺诏。
    若太后恐臣侄日后作乱,臣侄引颈受戮,绝无怨言。
    皇兄壮志未酬,不意竟因此遗诏不保身后血食。
    天时有变,外患不息,内忧又起。
    大明已年迈,不论何人得继大统,若君臣再因循守旧,恐老态毕显,此社稷存亡、革弊图新之际矣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