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比蒙想带节奏,但是坐在这个场馆里的人,要么是来自全世界的导演、明星、模特,要么是各国片商,名流,再就是一些游客和他们娱记。 前二者都不会那么无聊,游客数量稀少,所以真正响应的可能就是几个同行。 问题是,记者在这种场合带节奏合适吗? 戛纳电影节上又不是没有出现过说其他语种的开幕电影,既然有先例,那你闹事,肯定要将你请出去啊。 所以这次节奏没带起来,比蒙还注意到了现场维护秩序的安保将目光落在了自己身上,也只得悻悻的重新坐了下来。 虽然一场小风波就这样被化解了,但是大家在看《调音师》这部中国电影的时候,很多人都还是带着有色眼镜或者说批判的目光去看的。 直到剧情来到第一波高潮:也就是陈默无意中撞见了林美凤伙同情人谋害了她丈夫的第一现场,但是要装作什么也没看见,不仅要回到钢琴前继续刚才的演奏,还要应付来自林美凤和她情人的试探…… 这一刻,不说全部,至少九成以上的观众都被紧张刺激的剧情给吸引进去了。 接着,当看到主角安然无恙的离开王宅,现场许多人都松了一口气。 然后不知道是谁带的头,反正《调音师》这会儿收获了第一次集体掌声。 有了第一次,大家的掌声也就没有那么吝啬了。 所以之后隔个几分钟,现场都会响起一片掌声,或者一阵笑声。 陈浮生一直在数着,当电影放映结束,他发现整场下来,观众鼓了17次掌,笑了至少有三十次以上。 你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? 那当然是观察老外们的反应啊。 虽然陈浮生对于自己这一版本的《调音师》的质量是有信心的,但是万一水土不服,老外们就是不喜欢呢? 眼下看到这些老外是这个反应,他终于可以放心了。 就连对于接下来的版权交易,也更加有了底气。 哗哗哗! 哗哗哗! 最后这一次的掌声最长,足足响了一分多钟才停。 然后一堆人排着队过来和他们打招呼。 这些人有导演,那就是探讨电影的,有明星,那就是想结交的,也有片商,那就是想聊版权的。 不过时间有限,打招呼最有效的方式也就是递名片,所以一圈下来,陈浮生手里被塞了一摞的名片。 石副局长等人都有,甚至就连完全听不懂英文的程知也有。 第(2/3)页